名士与国师的风采:刘昞行迹与著述考论

时间:2022-10-30 10:20:03 浏览量:

内容提要 刘昞是活跃于敦煌五世纪上半叶的重要作家,声名颇闻于时,其行迹和著述后世渐趋不显。今考论其一生行迹,彰显其精彩处,从“快婿”刘昞与“东床”王羲之的掌故中考见刘昞承传魏晋名士风流。他一生著述极多,但主要完成于西凉李氏政权。刘昞《注人物志》等著述,不重训诂,注重疏通大意,受到魏晋时代开始兴起的注重义理的注疏风气的影响。他一生弟子多达二三千人,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敦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门人弟子多入仕北魏,刘昞去世八十年后,北魏朝廷以其“硕儒”“著业”,厚待其子孙,“河西人以为荣”。

关键词 刘昞 行迹 著述 西凉 敦煌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07-0057-10

刘昞,字延明,唐代因避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讳,改称刘景,敦煌人,约生于公元370年,卒于440年,享年70有余,是活跃于敦煌5世纪上半叶的重要作家。今其可考的《靖恭堂铭》,创作于公元401年,时年大约刚过30岁。从此他开始崭露头角,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

刘昞一生著述颇丰,后世也颇负盛名,唐代学者刘知几称“刘昞裁书,则磊落英才粲然盈瞩者矣”,①唐代李延寿赞誉刘昞“之铭酒泉,可谓清典”,②对刘昞《酒泉铭》大加称赞。

纵观刘昞一生的行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是读书求学,从其14岁起,大约到成年,即公元384-390年;二是隐居酒泉,传道授业,大约从他20岁成年到他而立之年,即公元390-400年;三是仕于李暠,被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大约从他的而立之年到52岁,到李暠父子政权为蒙逊所覆灭,即公元400-422年;四是仕于蒙逊、牧犍,从他52岁到69岁,即公元422-439年,蒙逊拜为秘书郎,专管注记,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五是仕于北魏,从他69岁到70岁,即公元439-440年。公元439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灭亡。当时北魏乐平王镇守敦煌,拜刘昞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北魏皇帝下诏凉州“士民东迁”,“诏诸年七十以上听留本乡,一子扶养”,时刘昞年过70,恩准返乡,途中因疾病去世。

古之所谓仁人志士者,平生处处必定精彩。刘昞在其人生的每个历史阶段,都绽放出独特的人生风采与人格魅力,引领时代风骚。

一、“快婿”刘昞与“东床”王羲之

刘昞从青少年时起,便不同凡响,深得授业恩师的宠爱。《魏书·刘昞传》记载:

(刘)昞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学,时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經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昞,遂别设一席于坐前,谓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女壻,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昞遂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曰:“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壻,昞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魏收:《魏书》卷52,中华书局,1974年,第1160页。

刘昞凭借自己的才学在郭瑀门下五百余名弟子脱颖而出,被意属为佳婿。作为学生,能够娶老师之女为妻,这是儒学弟子的莫大荣耀。早年孔子将自己的女儿、侄女分别婚配给他钟爱的两位学生:公冶长、南容。《论语·公冶长》记载: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以其兄之子妻之。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42页。

虽然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很难具体知道这两位孔门弟子的过人之处,但以孔子贤圣之察,公冶长、南容必有其优异之处。而孔子赐婚弟子,便成为孔门佳话;老师赐婚学生,也成为后世引以为豪的事情。刘昞被老师郭瑀赐婚,足见郭瑀对他的赞许和器重。而刘昞果然不负师望,他晚年闻名遐迩,验证了郭瑀的先见与卓识。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缺少人生当中的贵人相助。郭瑀为刘昞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互有默契。这样的关怀与照顾,对作为遗腹子的刘昞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为他奠定了人生起步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以后崭露头角的关键起点。所以,我们考察刘昞的辉煌人生及其成就,不可忽视郭瑀对他的襄助之功。

在《魏书》刘昞本传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青年时代的性情,自信而爽朗,言行举止之间,颇有魏晋名士的风采。这既是时代风气的熏陶,也是他自信人生的投射。他“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慷慨而不失稳重;他主动请婚:“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壻,昞其人也”,直爽而不失礼仪。后世所称“快婿”(快壻),即沿此而来。快婿,一般指称心如意的女婿。但明代彭大翼所称:“快壻,言快意之壻也。”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00“亲属·快婿”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似乎更契合当时刘昞主动请婚的情状。其快意之状,颇具魏晋名士的风采,我们今天读其文,当时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刘昞“快婿”的典故,颇同于东晋名士王羲之的“东床”典故。《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1~361页。

又《晋书·王羲之传》记载: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房玄龄等:《晋书》卷80,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3页。

王羲之年13为当时名臣周顗所器重,太尉郗鉴求婿,意属王羲之。王羲之“东床坦腹食”,潇洒自如,镇定自若,因而被郗鉴意中为佳婿,体现了魏晋世人所热捧的名士风流。

推荐访问:国师 行迹 著述 名士 风采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