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

时间:2024-04-05 19:18:02 浏览量:

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



  从王国维和蔡元培开始提倡审美教育算起,我国的美育历程已有百年,但是重知识教育而轻审美教育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2015年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使美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被确立下来,并提出了贯彻这一方针的诸多重要举措。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审美教育必然会得到大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发展美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误区需要澄清。
  什么是美育
  面对当前社会的“审美匮乏症”和审美教育中的诸多误区,我建议青年一代有必要学一点美学,了解一点美育知识。很多人对美育没有深入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审美教育中的盲目和焦虑。首先,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古希腊哲学家非常重视人的理性的一面,甚至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人的感性受到了压抑和忽视。18世纪中期,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建立了“美学”,即一种关于人的“感性认识的科学”,而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使人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其次,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的感性能力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被称为“美育之父”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就是通过培养人的情感,从而在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人获得精神能力的协调,成为幸福和完美的人。审美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因此,“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并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第三,美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受席勒影响,王国维认为,教育之宗旨是造就“真善美之人物”,即“完全之人”,其各项能力无不发达且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既包括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劳动产品,也包括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人自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就是要批判和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非人化”和“非美化”现象,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第四,美育要同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等协调发展。过去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德育和智育而忽视美育。其结果是,中小学还开设一定的音乐和美术课程,但艺术教育课程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就基本没有了,或者把音乐、绘画等艺术教育作为德育和智育的手段与补充,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独立价值。
  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
  既然美育是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那么有益于人的感性能力的提升和健康的审美情感的培养的教育,都应该属于美育的范畴。艺术是美最集中的体现,因此艺术教育也就成为审美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国家的艺术院校较多,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才,但是,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中,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师资还非常匮乏,比较大地限制了美育的发展。城市里情况相对较好,各种类型的艺术培训机构非常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行业,也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这种艺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类教育很多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根本。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更应该在教授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与经典艺术作品的实质接触,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感知力,提升艺术鉴赏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审美教育包括但不限于艺术教育,更不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艺术教育毕竟要借助于课程、展演、博物馆和美术馆等途径进行,而这些途径是相对有限的,属于生活的“例外状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因此,审美更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或者说,日常审美才是审美活动的常态。崇山峻岭、小桥流水、蓝天白云、晨晖晚霞、鸢飞鱼跃等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朋友之情、夫妻之爱、天伦之乐等社会情感都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精神愉悦,而家具摆设、柴米油盐、观景品茗等日常生活也都包含着审美情趣。因此,审美教育更应该关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也才能够培养更加积极、健康的审美心态和生活状态。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强调生活审美的,中国美学基本上是一种生活美学。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同时也喜欢“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休闲生活;
庄子所说的临渊羡鱼、天籁之音和庖丁解牛体现了道家的生活美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的则是佛禅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无疑是一种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或者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审美化了。琴棋书画是其必备素养,观花品茶是其生活常态,雅集游宴则是其艺术交往。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写了自己所追求的日常生活———“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显然,中国传统文人的这种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慢节奏的前现代生活。现代生活是快节奏的,古人的这种闲适生活,难以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和诗意化。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正是一种新的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已经超出了艺术的界限,进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触到各种经典的艺术品,后现代艺术也追求与生活的同一;
各类商品都追求美的外观,审美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及家居环境都在不断地美化……可以说,现代人被包围在各种审美化的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洪流之中。但是,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也夹杂着粗鄙、低俗甚至丑陋。我们需要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进行辨析,因此,日常审美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追求诗意的人生
  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日常审美,都只是途径,其目的则是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那么,如何进行日常审美呢?首先,用审美的心态去体验生活。朱光潜用一棵古松的例子区分了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面对一棵古松,植物学家所思考的是这是一棵什么树,木材商人看重的是这棵树能做什么家具卖多少钱,而画家却只是观赏这棵古松的苍翠挺拔,并体验它在自己心中所激起的那种审美感受。植物学家与古松之间建立的是认知关系,木材商人与之建立的是功利关系,而画家与之建立的则是审美关系。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审美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能够用心去体验生活,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充满了美与诗意。其次,要保持对生活的新奇感。日常生活往往是重复的,一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伴随着新鲜感的消失,生活也就变得乏味和无趣,即使生活在一个审美化的环境中,我们也会“久而不闻其香”。但是,我们往往会记住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感觉、第一次见心仪的人的心情、第一次去某地的印象,等等,因为这种感觉是新鲜的、新奇的。因此,我们要经常调整角度与心态去看待生活,只有对生活保持新奇感,我们才能时刻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再次,要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我们现在某个单位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过大的压力使人疲于奔命,无暇去体验生活。这就要我们尽可能调整生活状态,适当克制功利欲望,稍微放慢生活节奏。赶路的人往往看不到路边的风景,因此,我们需要慢慢走,欣赏啊!用我喜欢的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作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阐发他的美学思想。显然,这种诗意,不只是生活环境的美好,更是精神境界的自由。因此,只有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诗意,我们的精神才能够进入一种澄明之境。反之亦然:只有关注日常审美教育,使审美日常生活化,我们的审美教育才是彻底的和完备的。
  作者:杨建刚 单位:山东大学
  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


推荐访问:诗意 审美 日常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