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社团参与矫正问题青少年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时间:2022-10-20 18:35:03 浏览量:

【摘 要】 本文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实践服务社团参与问题青少年矫正为例,基于大学生社团对问题青少年矫正的实践研究及积极影响,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即突出教育内容的模块设计、建立教育资源保障体系、加速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强化社会共治支撑,以此提升大学生社团矫正问题青少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四位一体;体系构建

作为矫正工作中的特殊领域,问题青少年矫正被视为针对性教育、差异化教育。就对象而言,青少年矫正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触犯刑法并被定罪量刑的未成年人,还有一些走向犯罪边缘的问题青少年。近年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实踐育人工作,创建大学生思政实践服务社团,在广元市唯一一所公办工读学校——ZD中学,建立思政服务实践基地。立足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参与青少年矫正的教育体系。结合对问题青少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国内外的教学理论借鉴,对进一步优化问题青少年矫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研究概述

在国外,英美法等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社区矫正的地区。目前,联合国有关青少年的专门立法主要有三部,分别是:《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简称北京规则)和《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简称利雅得准则)。这三部立法都对社区预防和矫正少年犯罪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认可与功能界定。美国的青少年矫正通过长期经验总结,采用比较广泛的项目满足未成年人的不同需要。如正式和非正式的缓刑,强化的监督、或通过私人的机构对其进行跟踪和家中的监督、对未成年人的辅导项目、校外的和全天的报告项目、社区服务等项目体系。英国在1908年通过了《犯罪预防法》,确立了感化院模式,并根据青少年犯的特点,设立了少年法庭,将未成年人案件进行细化分类,处以不同的判决、处置与矫正方式。在此基础上,英国逐渐构建起一套由法律明确规定、刑种规范多样、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监督、广泛的社会参与、程序健全、危险控制和效果理想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机制。

国内针对青少年矫正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从分析问题青少年的影响要素、犯罪成因和对策,研究青少年矫正帮教工作体系。例如路琦、胡发清通过对全国22所工读学校问卷调查以及专题网络调查,分析了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与工读学生中主要呈现出年龄、地域、家庭、学校、社区、个体等六个特征;不良行为形成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原因依次是社会因素(83.56%)、家庭因素(73.97%)、网络因素(66.95%)和学校因素(26.03%) 累积的结果;预防矫正的方法必须从优化社会、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和提高素质入手。于华江、朱建美认为应从立法完善和实践创新的角度构建我国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管理监督机制及工作模式。对于社工参与青少年矫正的路径研究中,蔡一军以上海市M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完善青少年矫正的多元社会化参与的法理基础和路径,提出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基础,以社工组织为平台和部门协同为支撑的有效模式。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都有相关的立法支持以及颇丰的实证与理论研究,这些学者关于青少年矫正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将高校思政社团实践环节与青少年矫正问题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大学生社团参与问题青少年矫正的积极影响

针对问题青少年的帮助矫正工作,zd中学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入学前,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与主流倡导的价值观存有较大偏差,大学社团的帮教矫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积极性,逐步消除其内心存在消极、自责等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丰富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1、更新朋友圈,净化朋辈关系

据调查,问题青少年大多成长于家庭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里,长期以来父母忽视教育,缺乏引导,因交友不慎从而导致误入歧途。朋辈关系作为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有其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亚文化。同辈群体中建立起朋友圈,成员交往频繁,彼此间相互影响。朋友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有时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老师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朋辈关系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这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社团成员与帮矫对象年纪相仿,以积极性的朋辈关系影响消极性的朋辈关系影响,设身处地尊重他们,成为矫治对象的良师益友。净化朋友圈能促进青少年彼此相互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能满足情感交流与归属的需要,避免了因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情感,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时期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他们能自由探讨关注话题,更由于心理和感情上的相融,他们易接受对方的影响,发挥朋辈关系对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2、外部介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大学生社团的帮矫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功效主要是引入外部多元化因素,打破以往的封闭环境,引导问题青少年做合群的人,引导他们与同伴相处,在交流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利用群体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展开引导,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价值观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引导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国家、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待人友善、团结互助,使学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为他们提供舞台,使主流道德观渗透于交流活动中。

三、构建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四位一体”的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体系

利用高校思政社团的资源多元化,正面影响问题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从社会服务的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团实践教学环节对青少年矫正机制的新模式,对进一步丰富问题青少年矫正社会化参与的理论基础有重要的研究与参考意义。高校社团参与的帮矫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实践平台和社会共治支撑等多方面内容,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建立“四位一体”全程渗透的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体系,从而推动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1、教育内容的模块设计

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不仅需要专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引导,同时,社会工作者和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对于问题青少年的帮矫工作也需要专业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学习。因此,大学生社团参与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模块设计。一方面,需要对参与帮教的大学生进行培训的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青少年的帮教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

(1)针对参与帮矫活动的大学生的培训内容。参与的社团大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问题青少年帮矫工作的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将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学习能力、丰富专业教育知识及培养表达技能相统一,将基础性教育和矫正工作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文化课、心理学课等多学科相互渗透,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形成具备基础法律知识、团队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沟通交往等系统性知识结构。根据社团学生参与帮矫过程中对问题青少年动态信息的收集,主动地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社团学生综合素质。

(2)针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引导内容。在对问题青少年进行帮教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问题和家庭背景的问题青少年,高校社团指导教师需要提前与校方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并制定教育方案,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在具体的矫正过程中,社团指导教师根据对社团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估,鼓励参与帮教的大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包括谈心交流、心理测评、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实践创新、知识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同伴项目,不同的教育形式与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问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心理和行为,全方位地对问题青少年的相关状况、矫正措施、矫正场所、矫正影响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估。大学生在持续性地参与、记录活动内容与效果的同时,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比较分析,从各个方面考察问题青少年的变化,分阶段地评估教育活动的成效,从而及时调整和丰富教育内容的设置。

2、教育资源的保障

(1)组建多学科指导的教师团队。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矫正教育资源体系,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将分散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纳入矫正教育体系,提高使用效率,发挥教育的合力。整合矫正教育体系的教师资源,组建多学科指导教师团队,提高课程的质量,为矫正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同时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育资源。

(2)打造高素质思政服务社团。学生社团成员是帮矫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打造一支素质好,热情高的团队是帮矫教育资源发挥实质影响力的核心。实际上,针对此项工作社团学生的参与比例不高,存在角色冲突。参与之初,社团成员本着锻炼自己的目的,没有长远打算,只是做做看看。大学期间学习为主要任务和帮矫实践工作所付出的大量的时间、精力有冲突,且存在畏难情绪,内驱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一是强化系统培训,根据实际所需和社团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表达能力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帮矫活动专业性的同时,满足社团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二是用主流价值观引导社团学生,培养他们的公益精神、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传递高校正能量。

3、创新实践的支撑平台

大学社团帮矫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惟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帮矫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

(1)要深入校园生活,与帮矫对象构建一个双方互动的交流机制,形成一对一,并且持续推进的互动模式,防止因社团成员的退出造成互动交流的终止,影响帮矫效果。同时在互动过程中,要捕捉帮矫对象的动态信息,一人一档,进行动态化信息实时记录收集汇总,益处是可以对帮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了解问题状况,分析问题原因,摸清真实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帮矫教育内容入心入脑,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将掌握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给指导老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同时可以提升社团学生的判断和调研分析能力,将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合理归类,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避免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出对帮矫对象的错误引导;也能让参与的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多种角度观照自己,了解不足,带着问题去学思践悟。

(2)要融入校外实践。矫正教育体系的发展仅依靠校内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应提高教育的开放度,使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需要创新实践发展平台。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的科技资源和空间资源,共享大学生教育实践平台,努力构建创业支撑平台。一是公益实践平台;二是红色教育基地;三是家风教育基地;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建设内涵丰富的教育基地和发展平台。

4、强化社会组织共治支撑

有效的矫正教育活动不是仅依靠大学生社团,同时需要多部门、跨行业间的配合。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形成持续性的矫正教育指导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矫正教育的社会共治支撑体系,坚持政府推动、高校支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企业的物质资助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建设“全程渗透”的矫正教育体系的有力保障。

(1)加强校-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目前,公办工读学校是教育挽救问题青少年的“特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依然沿袭灌输式讲授,缺乏实践课程和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教材为核心的教育引导对问题青少年的思想转变仍存在局限性。高校不仅拥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资源和不同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同时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平台。首先,加强教师队伍深度交流学习,共享高校的信息资源平台,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专题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优化教学方案;其次,发挥实践平台功能,为问题青少年提供实践教育环境,丰富学员的实践课程;再次,高校的优秀大学生也可以为问题青少年矫正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有利的同辈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校企合作,寻求物质支撑。问题青少年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实际情况不被外界了解,调动更多资源投入相关公益活动,积极关注特殊群体,以务实的行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企业可以派出企业员工,与高校社团一起参与帮矫工作,共同深入企业一线,利用技术平台、设施设备,拓展帮矫对象视野,提升帮矫对象的实际工作技能,诠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3)强化校政合作,改善安全成长环境。通过一人一档,深入分析问题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探究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和节点,定期形成帮矫工作调查报告,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争取政府的支持。针对成长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协调教育、公检法等部门,加强各个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出台相关地方性、区域性规章制度,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赵志航,张波,苗培周.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治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 毕宪顺.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8.

[4] 李刚,赵江,杨凤华.专题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失足青少年矫正的积极作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5] 吴军.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学校干预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3).

[6] 孙丽芳.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9).

[7] 費梅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多元衍化及社工介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

马少文(1988—)女,汉族,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矫正 四位 社团 青少年 构建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