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与应用①

时间:2022-10-20 18:30:03 浏览量: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如此,因此,人本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探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改革 启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同时,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并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就成为广大心理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研究者结合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经验发现,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授课方式和封闭式考试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课堂更需要开放有度、学生积极参与。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进行观念和方式的创新。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研究者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

1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教育理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在美国崛起。被誉为此学派之父的罗杰斯等大胆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构想,不仅使心理学走上了真正研究人性的科学道路,也为教育改革开辟了全新的天地。他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强调,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将这一方法延伸到教育领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教学观,并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以灌输式授课和封闭式考试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突出了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他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个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相信人的潜能,相信在人类各种关系和冲突中,至关重要的是不断深入地、真诚地进行交流。

1.1倡导培养“完整的人”

教学目标就是教育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人本主义将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心理咨询相融合,提出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因而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目标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最终使其成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

1.2主张“有意义的学”与“非指导性的教”

如何实现教育目标,将课程计划落到实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1.2.1学生“有意义的学”

罗杰斯将学习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是跟无意义学习相对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不仅是智力而且是整个人,包括情感、行为、态度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到学习形式、学习效果评价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自由选择,学生具有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1.2.2教师“非指导性的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许多教育形式,如“开放课堂”、“个别化教育”、“社团学习法”等,都受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罗杰斯把教师定义为“学习的促进者”,他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适宜学习的良好氛围,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并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最终达到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1.2.3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他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课程顺利实施、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了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四种态度品质:(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2) 真实或真诚或表里一致,它是指师生关系中的坦诚如实,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3)尊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4) 理解,对他人设身处地。

除了师生关系,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和共同努力,也能促进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帮助学生积极、自由发展。

1.3提倡学生自我评价

罗杰斯侧重于教学的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内部自我评价,反对外部评价。他提出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这种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对照自己,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自我反省自己是否尽了最大努力,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成长,以及学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外部评价带来的某些不客观、不准确因素,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人本主义思想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及策略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师“非指导性的教”最终达到学生“有意义的学”的目的,研究者基于人本主义的指导思想,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构建问题情境、提供丰富资源,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和改革,把这门课程作为一个家园、团队来建设。学生既是课程参与者,更重要的还是建设者。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和用心体验。

2.1轻松温暖的课堂氛围

2.1.1进行小组学习与交流

学生自由组合,每组6-10人。彼此自由交流,相互认识;确定组长,给小组冠名,选定组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专题进行讨论,一起搜集学习材料,共同制作课件。内容不作统一要求,由小组成员商讨后自定。可根据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主要困扰进行小组交流,搜寻相关资料,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目的就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交流,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自身成长,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自我潜能。

2.1.2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讲求的最重要的就是温暖、真诚、接纳的团体氛围,在整个团体中,成员们相互之间是平等的、重要的,成员在交流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如优点轰炸、脑力激荡、小小动物园、互赠真心话、真心话大冒险等,学生们敞开心扉、自由交流。

2.2开放式的教学设计

2.2.1学生讨论教学内容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以下内容:(1)你怎样看待这门课?(2)你目前最希望得到解决的心理难题有那些?(3)你希望这门课怎么上(内容、形式)?(4)你希望平时成绩如何评价和考核?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效果评价当中。

2.2.2课堂心理剧汇演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冲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很难了解冲突形成的原因及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参与者了解心理冲突的来源并体验其解决方法。心理剧便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的一种方式。故事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自编自导自演,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解决的方法。

2.3丰富的教学资源

2.3.1开展心理影片赏析

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影片,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美丽心灵》等,并进行观后点评。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受到教育,了解心理冲突的形式。

2.3.2积极运用网络

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可参考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选主题,然后通过网络等资源增强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网络资源十分丰富,通过主题限定能够较好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

2.4灵活自主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50%:其中,学生自评占10%;学生干部考评占10%;小组专题分享交流占30%;结业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占50%,内容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通过研究者四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采用观察、作业、跟踪回访、辅导员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评估本课程的效果和学生的变化。从学生们的作业、跟踪回访以及辅导员反馈情况,均证实了在课堂上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知识和个人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育和辅导的科学统一。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0.

[2] 王健,张大均.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65-66.

[3] 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1):43-48.

[4] 肖庆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观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83-86.

[5] 陈南坤.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德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2):13-16.

[6] 罗尧成,胡弼成.“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标取向——兼谈对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策略的启迪[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4(3):11-14.

① 作者简介:李素梅,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杨静,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

林燕玲,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讲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推荐访问:人本主义 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启示 大学生心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