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共融全面发展作文800字初中(2篇)

时间:2023-05-04 16:45:02 浏览量:

篇一:五育共融全面发展作文800字初中

  

  五育融合的引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迎向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批判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负担。

  “一分规划,九分落实”,如何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人民群众良好体验之现实,必须寻找与直面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引爆点”,下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即“五育融合”这步先手棋是一个重要突破路径。

  一、何谓五育“融合”?

  理清五育“融合”的基本含义,有两个前提性问题需要阐明。一方面,何为“五育”?另一方面,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段话生动诠释了“德、智、体、美、劳”的核心要义。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是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的整体。每一育也都有自己相对明确和独立的任务,各育之间的任务不能相互代替。

  构建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必须对“五育”中每一育的规律进行总结和提炼,明确它们各自的任务要求。“五育”各有侧重,但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条主线。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五育并举”的整体育人功能,必须确立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作为评价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核心指导理念。

  质言之,“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一个体系化的整体结构。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再到五育共生和共赢,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步入教育的新时代,我们正共同走着一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五育融合”教育实践之路。“五育”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五育“互育”和有机融合、共生,高效促进学生与教育者共生、共长、共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二、五育“融合”的独特价值意蕴

  首先,“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理念边界。“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理念,突破了育人的理念边界。“五育融合”从表面上肯是对五育割裂的一种边界的融合,更深层次却体现了人的现代性的提升,是一种先有本体价值再有延伸价值的一种价值旨归,更是超越个人主义而达至社群主义、超越单边主体性而达至交互主体性、超越技术理性而达至价值理性的理念优化和提升。

  其次,“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思维边界。“五育融合”作为“五育并举”的“落实方式”,凸显了“融合思维”的系统育人思维方式。这

  种思维方式是对“智育独大”的反思,并超越了对其中一育的思考,超越了“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实践样态,实现的是对五育的系统和整体架构。思维方式的变革重构五育的运行机制。“融合思维”作为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一育与另一育的融合、一育与多育的融合、多育与多育的融合,这种“串联”和“并联”的逻辑方式,突破了育人的思维边界,为育人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探索空间。

  再者,“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方法边界。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规格和方法途径。在“育什么人”(“五育并举”)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融合育人”)成为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6],其中“五育融合”是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五育并举”需要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五育并举”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都“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前提与基础,“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的策略与归宿。“并”与“融”二者之间呈现出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对应关系。“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实践形式,突破了育人的方法边界。

  第四,“五育融合”突破了育人的价值和话语边界。社会的发展首要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自由和谐发展的综合体现。育人目标从“德智体”拓展为“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破解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淡化、弱化和消解瓶颈,实现了育人目标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时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教育依然存在“五育

  缺失”(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和“五唯顽疾”(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内在潜质和健全人格被信仰缺失、责任感淡化、自我调控能力薄弱等取代的风险愈加被重视。破解和回答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培养肩负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全程参与者和全力推动者。

  总之,真正扭转“五育”失衡的现状,落实“五育融合”,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话语才具有解释力与实践力,才能真正拥有高质量的育人话语体系。

  三、以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进一步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对于在实践层面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出了具体路径图,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7],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三块短板,补齐德育、智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发挥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创造条件,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顶层设计,引领教育体制的纲领性方案,《意见》对走向“五育融合”的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融合思维”: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基础

  怀特海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一些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8]“深邃”和“高雅”是“融合素养”的具体表征,而“融合素养”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这是一种“融合”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认同“五育”之间的逻辑关联和不可分割。

  (二)构建“多元融合主体”: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关键

  “生命·实践”教育学在发展主体上提出了主动、健康发展的共通育人价值观,在发展环境上提出了社会教育力这一概念。[10]学校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中小学生不仅是学校生活的参与者,还是社区组织、邻里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而且,学生的社区(家庭)参与和学习质量同学校生活和学习质量息息相关。

  (三)整合“融合课程”: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依据

  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融合共生,育人价值是学科价值实现的目的,学科价值是育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相互协同、转化、融合共生。目前中小学课程之间的边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其局限性。“五育融合”视野下的课程融合是必要和可能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在特定假设和价值观指导下的特定共同体的产物,不同课程的知识为了不同目的而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功能。要实现“五育课程”

  的融合,必需重构“五育融合”知识,因地因校制宜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让学生开动脑筋,更要让学生迸发情感、付诸实践。

  “五育”的融合不是在同一个场域的简单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渗透状态。“五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有机融入课程和教学中,实现相互之间的渗透。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因素。这种相互渗透的状态需要充分挖掘各育中相互渗透的因素,即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美育、体育、智育等因素,在进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美育、德育等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各育的因素,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渗透,而非简单的相加。

  (五)创新“融合评价”:基础教育治理制度变革的抓手

  “五育融合”以评价体系的整体为抓手和突破口,在破解“五育”之间相互割裂、对立和矛盾的难题瓶颈中,实现“全面育人”、“整体育人”与“融合育人”,推动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变。

  首先,构建基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重点探究“五育融合”背景之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和新标准,作为整个工程的核心基石。回答的前提问题是:哪些“育人成效”是“一育”独立实施,也能达成的育人效果,哪些是只有通过“五育融合”才可能达成的育人成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有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之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以往的同与不同是什么?

  其次,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下的学校发展评价。“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势必会带给学校新挑战、新要求,引发对学校育人成效或育人质量的评价新要求,从而引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的整体变革。

  再者,建构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监测框架。评价既构成了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情境,也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因此,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测必须纳入评价监测。

  最后,建构基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师评价。要培养出具有“五育融合”能力的学生,教师是关键。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下,未来教师的能力素养和新基本功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也将发生整体转变。

  总之,五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只是在理论抽象中才各自独立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它们总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性表现出来”。[11]推进“五育融合”,需要引导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教育价值体系,需要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指导教育思想的整合,将人融于教育制度,将教育制度融于教育生活,将教育制度与人的发展链接,不单纯强调提高教育实践者的主体素质,或单纯强调向教育实践者输送更多的教育知识,而是营造一个好的制度与文化氛围,阻断教育知识的外部灌输,并在确保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克服教师自身难以克服的无知,让教育制度成为人的诗意的存在,凸显人的发展的全面、充分与自由,追寻生命的精彩、美好与幸福。

篇二:五育共融全面发展作文800字初中

  

  五育融合为主题的作文

  当下,在育什么人和为谁育人等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须回答的重大问题。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如何理解“五育融合”的价值及内涵?通过强国的学习让我思考了许多:

  第一,“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它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所有教育活动对人产生的育人成效,很难截然分离。

  第二,“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践”。“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

  第三,“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五育融合”的提出,还蕴含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育人理念,即“融合理念”,它与“融合实践”一样。

  第四,“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挑战”。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挑战意味着今后的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也是“五育融合式”学习,形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与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挑战带来的是新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所有这些都构成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它带来的是未来中

  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希望、新道路和新时代。

推荐访问:五育共融全面发展作文800字初中 作文 全面发展 初中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