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差距分析

时间:2022-11-02 17:20:05 浏览量:

摘要:本文主要从时序分析、截面分析、趋势分析三个角度说明城乡居民在耐用消费品消费方面存在的差距,并依据分析提出导致这一消息差距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时序分析 截面分析 趋势分析

一、时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变化经历了两次比较重要的时期。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农村温饱问题的迅速缓解,农村对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80年代中后期,以电风扇、黑白电视机、收录机为代表的功能更高、性能更强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悄然兴起。到90年代中期百元级耐用消费品陆续趋于饱和(自行车、缝纫机在1995年、收录机在1996年、黑白电视机在1997年),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开始普遍进入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

在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城镇居民总是走在农村居民的前面。在8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消费上已经趋向饱和(收音机在1983年,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在1984年,手表在1987年),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标志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中间迅速普及开来,到1989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拥有量已分别达到51.5台、36.5台、76.2台,而同期农村居民拥有量甚少。到90年代中后期,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突破100台,洗衣机拥有量在1995~1998年连续四年处于徘徊状态,电冰箱拥有量从1994年出现增量连年递减趋势,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再一次进入饱和状态,而农村居民才开始掀起普及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潮。

对于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城镇居民在80年代中期就达到饱和,而农村居民从80年代初消费兴起,到90年代中期才达到消费饱和,从消费饱和的时间来说,城镇居民领先农村居民10年;对于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城镇居民从80年代中期消费兴起到90年代中后期消费饱和,而农村居民在90年代中期才迈进消费普及的门槛,从消费兴起的时间来看,城镇居民又领先农村居民10年。从百元级、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兴起、普及、饱和过程来看,每次城镇居民总是在农村居民消费兴起、普及中走向饱和,每次农村居民总是在城镇居民的消费饱和中走向兴起和普及。城乡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性。

二、截面分析

(一)结构分析

根据2003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数据,把城乡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按拥有量>10为高档品,10<拥有量<70为中高档品,拥有量>70或出现负增长态势,目前尚未淘汰的耐用品为中档品,基本上已经淘汰,未作统计的耐用品为低档品。这样可以把城乡耐用消费品划分为四个不同消费档次,如下表所示。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档次上,农村总是落后城镇一个档次,在城镇为低档的收录机和电风扇等,为中档的彩电和电冰箱等,到了农村分别成了中档或中高档品;城镇中的中高档品,例如空调、电脑、抽油烟机、照相机等,在农村中还不多见;至于高档品,例如家用小汽车、摄像机等,在农村基本沿有。

(二)类别分析

按照不同耐用消费品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特性,可以把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节省劳动时间为目的的耐用消费品,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归结为生存资料类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自行车、摩托车等代步型耐用消费品和洗衣机、微波炉、饮水机等代劳型耐用消费品。

在农村,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行车产生较强的替代作用,自行车呈递减趋势。2003年农村居民自行车拥有量119辆、摩托车拥有量31.8辆,自行车与摩托车的差距由2000年的5.5倍缩小到3.7倍。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和出租车队伍的日益壮大,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自行车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淘汰,每百户居民摩托车拥有量也明显低于农村居民,2003年摩托车拥有量为24辆,农村为31.8辆,城镇低于农村约8辆。

在农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劳耐用品是洗衣机。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洗衣机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农村洗衣机拥有量依然较低,2003年为34.3台,不足城镇居民拥有量的1/2。城镇居民受较快生活节奏的影响,洗衣机拥有量大大高于农村居民,并实现了由传统代劳型耐用消费品向现代代劳型耐用消费品的转移,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微波炉拥有量为37台,饮水机为31.9台。新一代代劳型耐用消费品正在城镇居民中普及开来,在农村目前仍处在空白状态。

第二类是以向人们提供舒适的感受为目的的耐用消费品,这是在生存性消费得到基本满足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属于享受资料类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电风扇、空调、取暖器等以降温取暖为目的的冷暖型耐用消费品和抽油烟机、淋浴器、消毒柜、吸尘器等清洁型耐用消费品。

在农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的空调拥有量极低,2003年为3.5台。电风扇在农村虽然早巳饱和,但由于农村居民支付不起高昂的电费和空调价格,电风扇具有超强的替代功能,2003年农村居民电风扇拥有量达到138.1台。在空调与电风扇之间,没有任何价格适宜的中间产品,人们只能选择用增加电风扇数量的办法来降温,造成悬殊极大的两极,电风扇与空调数量之比为39.5:1。与农村居民状况不同的是,城镇居民顺利实现了从电风扇向空调的过渡,空调已大量普及,电风扇与空调之比是2.9:1,比例适当。农村居民在冬季取暖方面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还处在空白状态,城镇居民除家中供有暖气外还普遍拥有取暖器,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取暖器32.3台。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夏季有空调,冬季有暖气外加取暖器,可谓夏季凉风习习,冬季暖风阵阵。

在保持环境卫生方面,每百户农村居民抽油烟机拥有量为4.1台,反映出农民居民日常造饭主要以柴草、煤做燃料。而每百户城镇居民抽油烟机的使用量为63.6台,基本已经普及,表明城镇居民日常造饭主要以煤气、天然气做燃料。此外,消毒柜、吸尘器也开始走进城镇居民的生活,而农村居民几乎没有。就个人卫生方面,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淋浴器拥有量已达到66.6

台,而农村数量极少,未作统计。我国城镇居民无论从个人卫生还是环境卫生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活得舒适,活得健康成为城镇居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城镇居民在享受类耐用消费品上,从电风扇到空调、抽油烟机、淋浴器再到取暖器,最后到消毒柜、吸尘器,从低档到高档之间比例181.6:61.8:66.6-32.3:12.7-12.9,大体保持在14:5:2.5:1,形成阶梯状梯次过渡升级模式;而农村居民在这些消费品的消费上,要么高档没有,要么低档偏多,电风扇、空调、抽油烟机、吸尘器之间的比例是138.1:3,5-4.1:0.57,大体比例是242:6.7:1,之间悬殊很大,形成巨大消费空档,传统耐用消费品与现代耐用消费品之间不易升级过渡。

第三类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这是人们最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可以归结为发展资料类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电视、收录机、电脑等传媒信息型耐用消费品和录放像机、照相机、组合音响、影碟机、摄像机等娱乐型耐用消费品。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和收录机,电脑拥有量太低,互联网还未被农村居民认识和接受。三种传媒消费品之间的比例是79:13:1,可见,农村居民在获取信息,了结外界方面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城镇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除电视、收录机外,还有互联网,三者之间的比例是4.7:1,7:1,城镇居民在对电视的依赖上远不如农村居民那么强烈。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了解新闻、认识朋友,已经变成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娱乐类耐用消费品中,农村居民主要以影碟机和组合音响为主,其他娱乐类产品数量极少。城镇居民娱乐类用品呈分散化、均衡化、高档化发展,在种类上、数量上、档次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农村居民在不同层次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以传统耐用品为主,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才刚刚起步,基本处于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低端消费阶段。城镇居民已经完成了从传统耐用消费品向现代耐用消费品的转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下降,微波炉、饮水机、空调、电脑、抽油烟机、消毒柜、吸尘器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居民过着享受型、发展型、健康型的生活方式。

2.由于农村居民对传统耐用消费品的过度依赖,使传统耐用品与现代耐用品之间形成没有过渡环节的两极,低档与高档数量悬殊很大,不易消费升级;城镇居民在三种类型的耐用消费品上构成了低中高档次的阶梯状消费链条,有利于消费升级。

三、趋势分析

(一)城乡在自行车、电风扇、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低档消费品的消费差距不大,并分别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趋于饱和,呈现负增长态势,表现出城乡居民消费的趋同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公用设施的不断改善,这些低档耐用消费品最终会退出人们的消费领域,或被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耐用消费品所替代。

(二)城乡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将迅速缩小。根据泰勒提出的消费品存量假说,对耐用消费品而言,某种消费品存量越大,消费者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少;反之,消费品存量越小,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多。宦国渝据此提出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年增长幅度与其保有量之间的关系。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低于10%时,其年增长率一般都较高,平均达到36%-95%;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大于10%后,其年增长幅度开始趋缓,一般在25%左右,最少不低于10%;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超过50%后,其年增幅再度减缓到10%以下。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镇居民中存量很大,处于饱和状态,增长速度十分缓慢,2003年三者的增长率分别为3%、1%、2%;而农村居民存量较少,90年代以来,刚刚进入消费普及期,增长率较高,2003年三者的增长率分别是12%、7%、8%,虽稍有出入,但大体符合宦国渝提出的结论。“一快”、“一慢”的增长态势,城乡居民在这些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呈缩小趋势。

(三)城乡居民在空调、手机、电脑、抽油烟机等新型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较大,除手机之外,都是两位数差距。由于这些消费品在城镇已进入消费普及期,其增长速度尽管迅速但远比不上进入消费导入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因此从长期看城乡居民在新型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是呈缩小趋势的。但由于这些消费品在农村原有基数很小,城乡居民在这些消费品上的绝对差距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随着城镇居民在这些新型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普及和饱和,将引导农村居民继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后掀起又一輪消费热潮。不过在这场热潮到来之前,受城镇居民消费影口向,农村居民表现出主动性和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同步性。如移动电话2000年每百户拥有量4.3部,到2004年增长到34.7部,城乡差距由4.5:1缩小迅速到3.2:1。

四、导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差距的因素

一是收支因素。

在农村居民全部收入中,务工收入y1和农业经营收入y2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但作为务工收入的那部分,受当前劳动要素供过于求形势的影响,劳动力价格一般偏低,加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盲目性、无序性,增大了y1的不确定性。作为农业经营者的收入y2,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多是妇女、儿童、老人,农业技术水平低下,所承包的土地、山林、池塘规模既定,产量稳定,实际收入水平变化不大。加之y2以实物收入为主,可用于消费的现金收入很少。一方面,y1虽然是现金收入,但不确定因素很大;另一方面,y2虽然稳定,但现金收入很少。那么,在农村居民在全部收入y中,可用于真正消费的现金收入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农村居民支出c+i+s构成中,由于短期内经营规模既定,技术水平不会变化,投资i较为稳定,所占比例从2001-2003年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维持在25%左右,呈刚性支出。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C中,食品支出较为稳定,文化教育支出(特别是子女上大学费用)、居住支出和子女婚嫁支出虽呈刚性,短期内并不是每个家庭所遇到的,但是每个家庭可预见到的消费项目。这些支出一般较大,消费能力不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在收入既定甚至不确定的条件下,当i固定时,农村居民只有压缩当前消费C,

特别是压缩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开支,增大储蓄S。因此农村居民消费时间跨度过长,支出在时空上呈分散化和长远化特征。与农村居民不同,在城镇居民收入、支出构成y=c+s中,城镇居民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较为稳定,从收入的去向看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与农村居民相比较少一项农业经营开支。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政府开展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机构组织的子女婚嫁保险、子女教育保险、人身伤害保险等等,各项保障一应俱全,储蓄愿望较农村居民弱。在收入y稳定的前提下,减少储蓄S,就相应扩大消费,尤其是扩大适应城市紧张生活节奏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农村居民更积极主动。

二是耐用消费品的实用性因素。

居民收入多少虽然是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一个耐用消费品是否被购买不在于它本身价格的高低,而在于它对于消费者是否实用。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从90年代中期进入消费普及期,到目前除彩电外,冰箱、洗衣机居民拥有量依然很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冰箱、洗衣机在农村缺乏实用性。由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自给性很大,农民没有必要把新鲜的蔬菜像城镇居民那样放进冰箱里,农民认为让蔬菜长在田地里比放进冰箱里更新鲜,随吃随摘,即使有吃剩的饭菜也没有放进冰箱的价值,何况家中多养有家禽、家畜。在他们看来冰箱的实用性远不比摩托车。199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1.22台,摩托车0.89辆,电冰箱是摩托车的1.4倍,到2003年电冰箱15.9台,摩托车31.8辆,反过来,摩托车是电冰箱的2倍,属于同样价格档次的两种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因其实用性不同而增长速度迥异。洗衣机的命运比电冰箱好一些,到2003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为34.3台,可在人口众多的四川、山东等省,其拥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洗衣机产生极大的劳动替代作用。冰箱、洗衣机是城镇居民适应现在紧张生活节奏的产物,其目的是节省劳动、节省食品采购时间,使人们更快恢复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把这种适应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产物照搬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中,必然受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抵制,这是城乡居民在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饮水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是消费主体生产与生活地点一致性因素。

当前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日益陷入一种两难选择的困境。留守家中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影响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口的相对分散,对于购买和消费耐用消费品就不合算,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效果。在农民外出务工的大潮流下,随着外出劳动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购买量不断减少。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在城里没有稳定的预期,不可能按照城市模式进行消费,而他们留在农村的家庭,由于缺少消费主体,影响正常消费。农民就业地点和家庭地点的不一致性,异地就业(就业机会、地点、时间)的不稳定性,所产生的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断裂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而城镇居民工作相对稳定,家庭成员比较集中,生产与消费,工作与生活地点一致,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能够达到规模利用的效果,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受消费水平可升不可降“棘轮效应”的影响,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购买的数量和档次上大大高于农村居民。

四是环境因素。

在农村,水、电、气、通讯设施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缺电、缺水、缺气、缺电视信号在农村比较普遍。耐用消费品售后服务空白,使农村居民心存顾虑,不敢消费。在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水、电、气、电视信号直接通到居民住宅,耐用消费品买到家中即可消费,而且售后服务完善,一个电话,维修人员登门服务。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环境也是造成城乡居民在耐用消费品上产生消费差距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

朱高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

程慧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姚开建

注解:

①自行车在1984年出现饱和迹象,1984年、1985年、1986年连续三年城镇居民自行车拥有量处于徘徊状态,之所以后来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当时城市交通不完善,其替代品摩托车不适合城市交通,人们出行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只有增加自行車购买量,这种增长是一种超饱和增长。

②为便于类别分析,城乡来作统计、被淘汰的耐用消费品如收音机、手表、缝纫机等不在分析之列。同时为了全面反映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情况,作者综合了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4《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数字。

③注:代步、代劳其实很难区分,代步亦是代劳。为了分析需要,只能大致划分一下。

推荐访问:城乡居民 差距 耐用消费品 消费 分析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