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在历史和自然的神秘空间

时间:2022-11-02 14:50:02 浏览量:

在西部这个偏远的地方,很难想像一所大学的博物馆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从1楼到5楼6400平方米的展厅里,井然有序地分布着校史馆、动物馆、昆虫馆、植物馆、新疆历代屯垦史馆5个展区。

震撼!

震撼1

10月20日,笔者在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采访,翻看留言簿时,“震撼”这两个字不时出现在眼前。

是的,震撼!不只是规模。静下心来看,一个展馆接着一个展馆,一个展区接着一个展区。细细观看动植物馆展出的2万余件珍稀动植物、昆虫标本及新疆历代屯垦史馆展出的史前至民国时期的400余件出土文物,游客们恍若走进了历史和自然构筑的神秘空间。

2009年9月,石河子大学博物馆被命名为“兵团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石河子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9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目前,该馆正在积极申报兵团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时光倒流到2006年9月。这一年,正逢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兵团经济专科学校4所院校合并为石河子大学10周年,石河子大学校史陈列馆建成。校史陈列馆只占据了一楼1000多平方米的展区,二楼到五楼若大的空间用来陈列什么呢?

集思广益,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依托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院、屯垦研究院等学科的研究建立,集动植物、昆虫标本、新疆历代出土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创建一所服务于教学、科研、社会,立足于学校、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博物馆。

植物馆是由新疆帕米尔高原植物研究专家、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院阎平教授主持制作的。他带头捐出了来自昆仑山的珍稀渐危植物一方枝柏和圆柏标本。

上世纪90年代初,阎教授带领学生来到昆仑山。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找到方枝柏。然而,方枝柏主要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海拔只要在3600以上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等反应。如何征服海拔在4000多米,甚至5000米以上的高峰?阎教授和学生们只有一边走一边休息,让身体慢慢适应高原反应。最终,他们用了两个多星期时间,终于登上了海拔高达5200米的最高峰,采集到了方枝柏、圆柏等珍稀植物。

有些植物的花期非常短,甚至早晨开晚上败,只有十几个小时时间。为了找到这些植物,师生们付出了难以想像的代价。

已经退休的李学禹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甘草研究专家,他发现、命名的两种甘草、三种甘草新变种被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当他得知大学要建博物馆时,慷慨地将上世纪60年代从南疆采摘的巨大甘草标本,无偿地捐献给了博物馆。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刘守仁,给动物馆捐赠了两只美利奴细毛羊。

“相信在博物馆里,它会发挥出更大作用。”这既是参与博物馆建设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心声,也是筹建博物馆的终极目的。

在全校师生的支持下,2007年至2009年间,大学博物馆共征集到植物标本500余件,动物标本472件,昆虫标本2万件。这些标本,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类,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无形间让教师们把一些教学内容搬到了博物馆,这儿成了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另一课堂。

再现屯垦历史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的每个工作人员手边,都备有一部《新疆通史·屯垦卷》。

2008年,结合国家重大委托课题——《新疆通史·屯垦卷》的研究与编写,“新疆历代屯垦史馆”的筹建工作,全面拉开序幕。

新疆历代屯垦史馆的筹建工作,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校史馆、昆虫馆、植物馆,因为,没有一件文物是现成的,或是在校园里能够征集到的。如何在一年的时间内,征集到有关新疆屯垦史的文物?

博物馆馆长李兵说:“面对一无所有的现实,我们只有从零开始,赴南北疆各地征集文物。”这是一场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他们随身携带《新疆通史·屯垦卷》,四处征集、寻找文物。

2008年底,该馆文物征集人员在征集文物时,得知了一个重要线索:清河县一位牧民藏有一件锁子甲。

锁子甲是由许多铁锁片拴紧而成的一种铠甲,南北朝时,由欧洲经西域传到中国,唐代极为盛行,明代和清代仍有沿用,在新疆的奇台、阿尔泰、伊犁、塔城等地都出现过。这说明,新疆很早就有部队驻扎、屯田。如果能找到这件文物,无疑会给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他们动用一切朋友关系,甚至动用了官方力量,在清河四处打听、寻找。可是,半年过去了,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大家郁闷不已。尽管如此,他们寻找锁子甲的决心依然。“也许是这份诚意感动了上苍,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2009年7月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说找到了锁子甲,我们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们当即动身,走的是东线,从石河子经乌鲁木齐到清河,连来带去只用了3天时间。”

提起当时的情景,馆长李兵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件锁子甲是牧民在北塔山一带放牧时在一个山洞里捡到的,重10.7公斤,粗略计算大约由20000个铁环穿起来,是新疆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一件。”

锁子甲在大学博物馆展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让文物复活

每一件文物的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次文物的寻找,都是沉甸甸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复活、再生。

去年春天,李兵、张素虹等人在伊犁征集文物时,听人多次提到一对石人。从形态描述上,他们断定这是一对突厥石人,即刻在石头上的突厥人雕像。据《新疆通史》记载,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的又一个古代游牧部族,对西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能找到石人,就将进一步印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这一史实。

他们一路寻找石人,根据不同的人提供的不同线索,从新源到尼勒克,从伊宁到昭苏,从城市县城到偏远的村庄,从夏牧场到冬牧场……然而,石人就像传说中的“神人”,始终有影无踪。越是珍贵文物,越是难以找寻。他们互相鼓励,前后用了近半年时间。最终,他们在昭苏县一个偏远的哈萨克村落中找到了石人的下落。

文物界的专家风趣地评价说:新疆地区草原石人的调查工作进行了几十年了,几乎所有的石入都有编号、地理位置的登记,这对流散在民间的古人属于新的发现,新疆草原石人又增加了两位新人。

据史料记载,在屯垦空前鼎盛的唐代,现在的图木舒克市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唐王城,考古资料表明这里出土过许多关于佛教的文物和体积庞大的红陶缸。图木舒克市因而成了博物馆的文物重点征集对象。

去年春天,在图木舒克街面上一个小店的门后,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高近1米、口径75

厘米的大红陶缸。经专家鉴定,陶缸为唐代居民生活用品,他们立即进行了征集。

然而,这么大的物品,运输是个相当大的难题。所有的人只得挤在汽车的前排,把陶缸固定在后排,从几百公里外的图木舒克拉到了阿拉尔。下车后,所有的人都腿脚麻木,一时站不起来。在阿拉尔,他们托朋友钉了一个大木箱仔细包装、固定后,将陶缸托运回石河子,确保了陶缸完好无损。

尼雅遗址出土的葡萄根、麦穗、核桃等,向人们静静地讲述着新疆农业种植发展的历史;伊犁尼勒克县吉林台墓地出土的铜簪、铜羊饰及他们征集到的铜斧、铜铲、铜镰,表明早在距今三千年前,新疆就已存在较为发达的青铜文化;从奇台石城子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可见汉文化的发展脉络。

2009年8月30日,新疆历代屯垦史馆正式开馆的第一天,他们迎来的第一位客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参观结束后,刘延东中肯地评价说:新疆历代屯垦史馆的建成,对推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对新疆的长治久安,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该馆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北有游牧的铁蹄响彻千年,南有农耕的文明延绵至今。四大文明交汇,惟有此地;多种民族共存,孰胜新疆?

五千甲虫阵

“哇,这只锹甲会动,像真的一样,太神奇了。”

“快跑啊,恐龙张开大嘴要吃人了!”

“这里怎么会有鸟的叫声?快找找这些鸟都藏在哪里了?”

10月16日,市二小的一群孩子涌进石河子大学博物馆。动物馆里的感应装置,让恐龙、锹甲等仿真动物“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中,既好奇又紧张,不由自主地喊了起来。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是一座建立在学校的博物馆,不同于一些主题博物馆,它在具有博物馆共有的凝重、沧桑感的同时,还应当是跃动、鲜活、时尚、充满青春活力及个性,烙印着学生思想痕迹的博物馆,在保证严谨学术性的前提下,追求知识性、观赏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参观者都能在回味历史的同时得到一种现代感和美的享受。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大学在统一规划、设计馆藏时,引进了先进的声控、感应设施,让仿真恐龙、青蛙、鸟儿等动物,发出自己的声音,博物馆里因而充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博物馆专门给师生留下创意空间,鼓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设计,彰显个性、思想。

昆虫馆里,最抢眼的要属由五千只甲虫排列出的甲虫阵了。这是农学院师生的得意之作。

昆虫馆里主要展出了近两万件昆虫标本,静态多于动态。如何在“静”中融入“动”的元素?原农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大学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的张建华教授,提到甲虫阵的设计,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单个的甲虫很小,几乎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要展示出甲虫的气势,就要把不同种类、产地的甲虫组合起来,以甲虫阵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学生们在反复研究昆虫馆的整体布局、设计风格后,张建华灵机一动:设计一个甲虫阵,让甲虫激活昆虫馆。

先是标本的收集。他们依托农学院昆虫教研室,收集到了大量标本。受新疆气候条件制约,本地甲虫个头小,几乎不具备观赏价值。大量的甲虫标本主要来自于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十分珍贵,而作为标本的甲虫非常脆弱,在制作过程中腿、触角等各部位一触即掉,每次大家都小心冀翼。即使这样,甲虫的触角、翅膀什么的也时常被碰落。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们只能将之放在解剖镜下一点点地粘起来,恢复原貌。为一只甲虫耗去一两天时间,都是常事。后来,一些学生只要提起甲虫的复原,就会头大头疼:“这些小虫虫们咋这么难对付啊。”

师生们硬是凭着对科研、对大自然的热爱,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建起了一个高达1.2米,长近4米,由扇形、圆形、方形等不同图案组成的集世界各地多种甲虫为一体,极具收藏性与观赏性的蔚为壮观的甲虫阵,让游人在诗意地与大自然邂逅,感悟自然生命的珍贵与伟大的同时,萌生出友善地对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的朴素情感。

提高的不仅仅是文化品位

毫无疑问,大学的主要作用或功能是教书育人。然而,如果只是满足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石河子大学大可不必耗资耗物去建这么一座博物馆。他们这样做,显然是为了给学生、给社会,给每一个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入,搭建一个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学习各种知识的平台,让人们通过一次次精神的洗礼,变得儒雅、开明。这是每一个想要办出一流水平的大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是一所开放式大学所必备的素质,

石河子大学以自己的努力,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完成了一次跨越,收获了他们应当收获的丰硕果实。

推荐访问:逡巡 神秘 自然 历史 空间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