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中国企业:谁能逢“低”介入,执“碳”牛耳?

时间:2022-11-01 13:40:02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以每年1%的投入,挽救每年5%~20%的损失,算不算一笔划算的买卖?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应英国政府及首相布莱尔的邀请,完成了一篇关于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财政、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报告。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人类当初的设想。按照常规经济模式预测,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那么每年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成本和风险将至少相当于全球GDP的5%~20%。

而我们为避免气候的最坏影响而采取的一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其成本仅相当于全球GDP的1%。令斯特恩沮丧的是,当他拿着这份报告周游四方之时,人们的回答却是:从目前的经济状况过渡到他提出的“低碳经济”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转变目前的能源利用模式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最重要的是,减少温室气体还会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哥本哈根承诺:全球一起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令斯特恩们惊喜的是,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60多个国家的首脑与代表齐聚一堂,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近年来,随着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极端天气屡屡出现,人们断定这次会议的结果将对整个地球今后的环境变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称其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然而,态度上的重视与各国实际付诸的行动截然不同,参会各方达成共识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其中,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为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买单”成为了大会的焦点议题所在,中国与美国关于减排的态度与承诺也得到了媒体最为广泛的关注。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在过去200年的长期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而透支了地球环境,造成今日的全球气候危机。即便今天,占世界人口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着50%以上的温室气体,他们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可谓责无旁贷。回到现实的一边,尽管发展中国家在近些年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占全球碳排放的比重日益增大,但人均碳排放量仍然很低,并且肩负着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的重任,因此亟需得到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显然这不是捐助,更不是慈善,而是应尽的义务。然而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历史责任,企图减免应付资金、封锁技术,甚至担心更严格的碳排放限制会使自己丧失竞争力,失去继续“享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可能。因此哥本哈根会议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国家的意愿和决心。

由于在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中国被各国代表寄予厚望,并一度被推到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前台与美国进行谈判。根据权威预测,2018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始终有一些与会国代表以此为由,要求中国作出减排承诺,甚至屡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提出质疑。对世界而言,中国的减排承诺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范围,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自身而言,中国的减排态度关系到本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已成为环保与经济的博弈、政治与外交的博弈。为此,当世界等待西方的时候,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率先表现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姿态,表示不再纠结于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并各自公布了令人振奋的减排目标。这种顾全大局的让步为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注入了希望的曙光。

事实上,单从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上看,相比美国的20吨和欧洲的10吨,中国仅占4吨左右。而且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在减少碳排放的道路上表现出自己最大的诚意。1990-2005年,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了26%,而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不久前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在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阶段,面对主要依靠煤炭的能源结构制约,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自主行动背后隐藏着十分艰辛的努力。

当然,中国之所以在减排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既是为了给其它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促使他们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更重要的则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创造绿色经济的新亮点。在能源安全、本土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提上日程的今天,谁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方面走在前面,谁就能更快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赢得下个阶段的世界经济制高点。

抛开历史与现实的纠缠和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从中长期来看,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品、低碳产品、高技术产品等带来的制造业复兴值得关注。有人甚至预言,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推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新一增长点和动力源泉。

低碳经济先行者:从责任中寻觅机遇

据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当前,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方面,我国倾向于在能源领域选择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在交通领域选择电动汽车作为发展重点;在信息领域确定智能电网和相关技术作为发展重点。为发展上述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和核能技术,也将成为今后科技工作的重点。

据了解,200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总值为1.55万亿元,占国内GDP的5.17%,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行为早已大大超出环保的界限,需要每个人用经济的眼光、从产业的角度去思索和观察它的行进。在本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经济能否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成为了明年中国经济的焦点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据悉,中国政府已决定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举措,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作为开展低碳经济的示范点,制定和实施地方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方案。那么,究竟哪些行业和企业能够借此东风,在低碳经济中先行一步、占据先机呢?从11月2日发布的《2009胡润低碳富豪榜》来看,本次上榜20人,门槛为15亿,平均财富为52亿,总财富为1040亿。用胡润自己的话来说:“低碳行业的财富创造速度变化显著,投资者对低碳行业的偏好引起了民营企业家的关注和理解。”

这20人中,处于太阳能行业的最多,有9位,垃圾回收处理5位,经营充电电池的4位,水电和风能发电各1位。可见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包括废纸回收在内的垃圾处理,以及曾是电动汽车发展瓶颈的充电电池成为了目前中国低碳产业的三大亮点。

从行业来看,这些企业的成功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从社会责任中发现机遇。造纸业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位列低碳富豪榜首的张茵则预先看到了环保对于造纸行业的重要意义。她曾在不同场合提出,环保之于造纸行业而言,不单是社会责任,也是对员工的责任,更是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作为一个环保回收的造纸企业,资源节能降耗非常重要,少用木浆就是对大自然的贡献。由此,玖龙纸业制定了一套对环境有贡献、对资源有贡献的目标,开创一整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行废纸回收利用、节能减排及废气、废水净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将对木浆的使用从20%下降到7%~8%,未来目标则定为5%~6%。此举有力地促进了玖龙纸业业绩的快速增长,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09胡润低碳能源榜》中,除张茵外还有4个企业涉及垃圾处理领域,钭正刚的锦江集团是垃圾发电;陈光标的黄埔投资是垃圾直接处理成可利用材料;文一波、张辉明夫妇的桑德环保是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俞乃雯、俞乃奋的绿洲投资是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和生产生物降解塑料。据2008年年鉴统计,2007年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这样的数字每年还在以8%-10%的速度增长,堪与GDP增速比肩。全国垃圾中有四成没有集中处理,北京的垃圾在未来四五年内将无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场已与居民区为邻。从另一个角度,可见该行业的巨大潜能。

相比之下,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的汽车行业也将在低碳经济中一展身手,开启新能源利用的美好纪元。在发达国家,汽车碳排放已达到碳排放总量25%,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400千克,而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1600千克。新能源汽车也是奥巴马访华期间在两国清洁能源圆桌会议上最为关注的话题。近日,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王书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预计明年3月正式颁布。其中提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这对于生产能源汽车所用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形成非常巨大的业务量,从而使这一行业成为借助低碳经济迅速兴起的典型。

以比亚迪汽车为例,之所以能够得到股神巴菲特的青眼有加,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能源汽车领域的倡导与先行。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关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景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企业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具有优势,特别包括电池在内的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根据预测,锂离子电池会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形成产业化,走上技术成熟的道路。到2020年,西欧将成为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主要市场,年销售量将超过300万,中国排名第二,达到158万台。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相关的所有零部件中,电池所占比重最大,市场规模将在96亿欧元至297亿欧元之间。

依靠镍镉电池起家的王传福敏锐地看到了电动车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趋势这一产业突破口,另辟蹊径,凭借新技术突破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电池技术。目前,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充电电池行业正走在迅速发展的路上,而比亚迪在能源汽车充电电池方面的技术先行,也使它成为最被看好的中国新一代低碳能源汽车的领导者。

与充电电池的技术突破相比,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绿色照明等产业的技术发展早已成熟,下一阶段其产业化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大。

位列低碳富豪榜第五位的江西赛维LDK总裁彭小峰说:“10年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为每度50元,只能在太空上使用,现在已经下降到1元左右,未来3至5年还能降一半。这种新能源技术可能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美国乃至全球所有的市场都有着广阔的市场机遇”。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各国纷纷努力开发可替代新能源,太阳能在其中高居“领头羊”地位,造就了诸多的低碳富豪。同样,低碳经济也推动了绿色照明行业的发展,目前来看,全球LED行业在现有应用领域的供需基本平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一是会降低产品价格,二是在通用照明领域的广泛运用,都将导致需求的大量增加,使供求关系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变。

为了在照明领域实现低碳经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扶持LED照明产业的发展。其中,我国政府对LED产业的大力扶持,尤其是 “十城万盏”示范性工程的实施,使我国LED行业发展的产业化规模有了新的扩大。2008年,LED显示应用行业内销售额达上亿元的企业有25家,其中有7家超过2亿元。

总体来看,低碳经济让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和气候之间的互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再不仅仅是单纯的付出与回馈社会,而是与企业自身的成长紧密相连,并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成为一些人的荣耀和另一些人的懊恼。

低碳经济时代的抉择考验企业现实与长远利益的试金石

万千细流终归入海,低碳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者能够变其为法宝,反对者必然受遏于此瓶颈。但是企业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注定了各自拥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企业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

首先,要根据政策的扶持重点适当作出调整。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仍将面临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比低等约束,按照现行发展模式,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受,而且发展也不可持续。因此加大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力度十分有必要。接下去要狠抓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目前,钢铁、水泥、电子信息、军工等行业以及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还在制订当中,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和环保技术标准规范也正在制定或修订的过程中。工信部还将逐步加强对年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的考核。

其次,要对新兴产业链进行详细分析,避免进入过剩行业。例如,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光伏产品需求正在回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与光伏有关的产业都值得进入。“低碳产业发展规划”领衔专家、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教授指出,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5个环节,其产业特征各不相同。虽然目前光伏产业整体发展前景较好,但硅料环节的多晶硅提纯行业已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国家发改委明令禁止技术水平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多晶硅提纯行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光伏产业链中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选择性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行业。

再次,要综合考核企业的成本优势。眼下,成本优势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所在。2009年11月底,我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须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意味着在今后的10年中,我国每年需要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要实现这一目标,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都是巨大的压力。而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

可以预见的是,一部分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尝到“甜头”,但也绝对不乏付出沉重代价的企业。成本是企业是否参与低碳发展的分水岭,在前景不够明朗的情况下,一次性投入太大,回收投资成本的时间过长,必然使企业对低碳持徘徊观望态度。如电厂这类企业,其生产设施的使用年限较长,一旦投入使用,至少50年不会更新换代。所以,采用传统技术和设备带来的锁定效应,将使得电厂的设备与技术更新成本翻倍,甚至剥夺企业未来参与低碳发展的机会。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传统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之间的选择,实际上是一次远期利益与现实成本的博弈。从目前来看,因为参与低碳经济而投入的资金,将有可能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短时间内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但是,一旦发展低碳成功,将为企业在成本节约上开辟新的天地。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指出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后发优势,与老的工业国家相比,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更低。并且在低碳技术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小于在传统技术领域的差距,因此低碳经济可以说为我国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低碳”二字必将超越经济,上升至生活方式,乃至人类文明的高度。到那时,如果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不能在此中留存一席之地,就势必遭到毫不留情的淘汰,归入历史演绎的舞台。

推荐访问:牛耳 中国企业 谁能 拷问 介入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