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等

时间:2022-10-30 11:35:04 浏览量:

在职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多年来,通过在职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具体单位管理上的不到位,在职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问题有:

首先,高校研究生无序扩招,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单独招生,降低了入学门槛,使研究生质量下降。

其次,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本单位报考的在职人员进行“照顾”,本校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招生质量无从谈起。

再次,招生中的种种优惠,使那些没有门路的正常参加考试的考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往往是“后门”的挤掉了“前门”的,有失公平原则。这反映出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建议如下:

1 调整政策取向,把在职研究生培养严格定位在成人教育范畴,不做干部使用的学历依据。任何学校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不允许有“组织部门承认学历”的提法,有关部门在干部使用中也不应视培养学校不同而有亲疏。

2 加强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资格院校的监督管理,严格授课制度,以保证培养对象必要的脱产学习时间,对随意缩短脱产学习课时的培养单位,应视情节取消其培养资格。

3 完善研究生论文评审制度,全部采取“双盲评审”制度,建立专家库,采用随机抽签方式确定评审人员。

支建华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按市场需求科学规划高校专业设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配置供给和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应有之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中,不是市场需求引导供给,而是各方利益驱动以及某种片面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供给,加之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科学指导和规划,这便是导致当前“今天有生源、明天无就业”现象的症结所在。

鉴于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1 国家有关部门定期公开发布未来3~5年市场人才需求数据,科学引导高校专业设置和考生专业选择。大学培养的周期为3~4年,存在一个滞后期,今年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可能4年后就成为供大于求的专业。因此,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可联合调研或委托专业机构,根据全国和各省市的经济走势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未来5~5年市场人才需求做出科学预测,并定期对社会发布,帮助高校和考生以及全社会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认识,减少招生和报考中的盲目性。

2 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对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进行宏观调控。除少数国家重点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外,大部分二本、三本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市场需求,对二本以下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进行宏观指导和总量控制,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减少就业率偏低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未来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使人才供求关系更趋平衡,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

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广订单培养模式。目前,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然而高校却很少有渠道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技能的人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主动参与或鼓励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平台,建立相关数据信息网络,并积极推广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高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彭志敏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建立在校大学生灾难急救、互救职能培训体系

汶川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面对猝不及防的自然灾害,人类往往无能为力。但是,在第一时间对灾害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自救、互救,却能够将伤亡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应建立民众应对灾难的自救、急救培训体系。而在校大学生培训应该先行一步,并带动全社会灾难急救、互救职能的培训体系建设。

在校大学生是国民中高素质群体,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力高,且具备积极向上、好学、可塑性强的特征。从在校大学生开始,进行大学生自救与互救意识、院前急救能力的培养,从而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急救技能培训、认证方法与体系,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急救医学发展、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建议如下:

1 建议科技部对上述建议进行立项,纳入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计划。

2 选择部分高校试点,研究以高校志愿者为基本培训单元,创建在校大学生院前急救意识、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跟踪调查研究经培训合格的大学生运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状况、产生的积极意义及公共卫生价值。

3 研究创建可行的以志愿者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及其运行的可行性与最佳途径。

4 聘请专家编写实用、规范的培训教材,研究制定培训资质制度。

王旭东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

建立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

农业高校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掌握着“良种”“技术”“信息”,怎样才能将这些“良种”“技术”“信息”顺畅地送到农民手中?这就需要建立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赋予其衣技推广职能责权利的真正统一。只有建立了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形成农科教结合,才会让“闲置”的科技成果“动”起来,在农业生产中产生作用。为此建议:

1 在农业高校设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做农技推广工作,农村、农户都难以支撑运行费用,学校也难以拿出更多的经费开展此项工作。农民和专家都希望政府设专项经费,建立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支持农业高校开展农技推广,扩大农业高校农技推广的工作面。

2 建立农业高校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机制。农业高校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密切配合,建立合作机制,形成推广体系,达到优势互补,使农业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3 赋予农业高校农技推广职能。农业高校汇集着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有多年的开拓性推广工作经历,建立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赋予农业高校农技推广职能,成立农技推广机构,组织专、兼职队伍,使其成为农技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 制定农技推广工作的奖励制度。鼓励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对于推动农村依靠科技形成的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富裕起来的典型,要给予奖励。建立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让“推广者有其住,推广者有其为,推广者有其钱,推广者有其望”。相信我国农业高校完全有能力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创造出辉煌业绩。

许皞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英国:硕士毕业生薪水锐减

泰晤士报 英国《泰晤士报》1月21日报

推荐访问:在职研究生 培养 规范 提高 质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