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糖尿病心病的认识

时间:2022-10-23 15:45:02 浏览量:

[摘 要]糖尿病并的诸多并发症中心脏的并发症是极大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作者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从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几个方面对糖尿病心病的中医治疗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预示着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心脏并发症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消渴 消渴心病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2-0217-02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主要症状特点的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心脏病变又是致死的主要因素。就目前来说糖尿病心脏病变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1 病名沿革

糖尿病是中医消渴病范畴,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有对消渴病所认识,《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则其极虚也。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也,以其阴弦故也。”“胸痹心痛”的病名由些而来,继发于消渴者则为“消渴·胸痹心痛。”

糖尿病心病的另一大常见表现则为心悸,《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数者,法当汗解,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乃解。”继之发于消渴者名为“消渴病·心悸”。

“支饮”也是糖尿病心病发展到终末期的表现之一,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让并治篇》中指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后发于“消渴者”名为“消渴病·支饮”。

以上三大类都是糖尿病心病的主要表现又可统称为“消渴病·心病”,通过病名可提示其病位在心,病变证候虽复杂但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阐明病机,以指导本病的治疗。

2 病因病机

消渴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肾劳过度,热病火燥。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酿成内热,消谷耗津发为消渴;五志过极,热烁津液引发消渴;恣情纵欲、固摄无权,热病燥热,引发消渴。

消渴病心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多样,但总的来说离不开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几方面。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多数病人与脏腑虚损、心脉失养、痰浊内生有关。

消渴病人多有脏腑亏虚,全身气血不足,心脉不养,故发心病;也可因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厚味,痰浊内生,心脉痹阻而发心病;还可因心气不足,推动无力,气滞血瘀,引起胸痹。

章小平[1]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消渴病日久则阴伤及气,气阴皆虚,气虚则行血无力,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若气阴不断耗伤而损及于心,使得心脏气阴亦耗伤。心体受损,心用失常,于是致血瘀、痰浊等实邪痹阻于心脉则胸痹心痛发生。于雷等[2]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痰浊阻滞心脉为标。吕仁和[3]教授认为消渴病心病,其病位在心,发病与肝、肾、脾(胃)诸脏有关,是在气血阴阳失调基础上,出现心气、心阴、心血、心阳不足和虚衰,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痹阻心脉,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心脉痹阻。

3 辨证论治

根据消渴心病的发病原因及证候特点一般可以分为气虚、血瘀、寒凝、痰浊等几种证型,且经常还可见多种证型交错夹杂,各医家的选方分形用药有一定差异,但都遵循治病求本,谨审病机,辨证用药的准则。杨晓晖、吕仁和[4]根据证候将糖尿病心病分为四型:1.阴虚燥热,心神不宁型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2.心气阴虚型用益气养阴汤治疗3.心气阳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4.心阴阳两虚则用生脉散合用生附汤加减对症治疗。陈艳[5]分六型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1.气滞血瘀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散合丹参饮加减2.痰浊瘀阻:通阳豁痰,化瘀止痛,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治疗3.寒凝血瘀:通阳散寒,化瘀开痹:方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合丹参饮加减4.气虚血瘀:补益心气,活血通络,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5.阴虚血瘀:滋阴益肾,活血通络,方用左归饮加味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合二至丸加减。

4 结语

糖尿病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最为主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糖尿病心病的症状,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方面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章小平.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2001,20(1) :60.

[2] 于雷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报,1998,15(1):76.

[3] 杨晓晖.吕仁和教授运用加味四逆散治疗消渴病并发症经验[J].中医函授通讯,1995,14(4):32-34.

[4] 杨晓晖、吕仁和糖尿病心脏病的中医分期辨治探讨[J].北京中医 2006,25(7):403~405.

[5] 陈艳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选方.糖尿病新世界,2006,(3):50~51

推荐访问:心病 浅谈 糖尿病 中医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