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论视角下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时间:2022-10-21 14:15:02 浏览量:

协同论内涵及应用意义

协同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系统通过协同将从无序变为有序,强调系统的协作性和整体性。该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个系统都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的,子系统又包含着各种要素,当这些子系统与其内部要素由无序的独立运动转化为有序的协同运动时,该系统就会产生某种稳定结构。由此可见,只有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运转,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的趋势。

协同论是众多系统理论的重中之重,是总结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后提出来的,所以其普适性很强。目前,协同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并且有一定的成效。鉴于此,我们站在“协同”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新理论——“协同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希望对促进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必要性

虽然我国职业院校的心育工作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展开,在此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可谓巨大,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的巨变,许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法及手段已经不合时宜,且由于一些职业院校未认识到心育工作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心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出该系统的整体功能。

以“协同论”的视点来分析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职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自己本身的心理特征与主观能动性,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这样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主系统,它们的变化发展不仅会影响主系统,也会彼此影响,相互制约。

职校心育工作问题

由于忽视了心理健康协同教育的问题,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手段已无法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环节也处在一个不协调的状态。总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个教育工作者协同问题。心育专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心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但心育工作不仅仅是专门部门或专职老师的工作职责,而是一个由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协同教育的工作。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工作机制问题,部分职业院校还未形成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的氛围:一方面,在开展心育工作时,只是单纯地依靠心育专职老师和辅导员的力量,忽视了其他潜在、隐性工作者的力量和作用,比如说宿舍管理员、后勤工作人员、班级中的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协会成员,甚至是一些文化科老师,而对这些潜在心育工作者的忽视会使职校学生的心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當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问题时,各个工作者缺乏相互合作,甚至出现层层推诿的现象,这也大大降低了职校心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多种教育途径协同问题。当前职业院校的心育工作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但各种途径之间缺乏整合、协同。例如一些职业院校为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了心理咨询专门活动场地,并配置了合理的心理咨询设施设备,但还是会出现未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情况。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学校欠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一些态度不端的学生可能会对前去咨询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定位,他们甚至会遭到一些歧视及嘲讽,这让许多学生完全不敢去心理咨询室,导致咨询室形同虚设。加之许多职业院校的心育工作者还未意识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教育途径,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进行融合来进行协同教育,因而目前职业院校的心育工作质量有待提升。

多方面教育环境协同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首先,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塑造学生人格、调适学生心理等方面起着导向作用。其次,原生家庭的境况是最早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等,许多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究其根本原因,其实都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再次,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但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进行心育工作时更多的是依靠校内资源,未建立起有效的家、校、社联动机制,所以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只是单纯地通过学校的力量来解决,缺乏与家长的深度沟通与协调,更没有借助比如说妇联、社区心理协会、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等一些社会力量来处理问题,导致家、校、社难以形成合力来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对策

职业院校在开展心育工作时要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树立心理健康协同教育理念,打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部分在时空上的分离状态,协同各个教育者、各种教育途径、各方面教育环境来形成互联互动的强大聚融合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多成员协同教育。职业院校的心育工作不只是一小部分专业人员的工作,该工作与全体教职工、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都息息相关,因此要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建立一支由专业骨干成员带头,相关成员辅助的强有力的心育工作队伍。

首先,要对心理辅导的骨干力量——心理咨询专职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与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此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加强对心理委员与宿舍长的教育,让他们多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给予帮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作用,共同增进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还需加强对贴近学生生活的工作人员的教育,比如宿舍管理员、保安、保洁员等人员,他们较易于发现学生的一些异常举动,所以他们的及时反馈是共建心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力量。

多途径协同教育。职业院校开展心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众多,但在内容上缺乏统筹整合,也没有考虑到各种活动对学生的协同教育作用,这样可能会造成片面教育与重复教育等现象的出现,针对该问题,应该整合各种教育途径以真正发挥出“1+1>2”的协同教育效果。

第一,要将针对所有学生的经常性教育与针对个别学生的专门教育协同开展,将老师组织的活动与学生自行发起的活动结合起来,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个别心理咨询活动,就业前心理辅导活动与心理协会健康宣传活动等专项活动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设计规划,让这些心育活动能相互关联、相互协作运行,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整体功能。第二,可以在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节等特殊时期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校报、校园广播、专家讲座、心理剧、心理论坛等方式来全方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第三,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常接触网络,所以可以将现实心育与网络心育两者结合,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强化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用。最后,心理育工作应渗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如尝试将其与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也可与具体专业相融合,开展与专业背景相关的心理教育。

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心育工作不能单单指望学校,加强与家庭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进行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家庭层面来说,职业院校在进行心育工作时,一方面可以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长来监督至参与学校心育工作,对学校的开展的心育工作给出一些参考性建议,还可邀请家长到校与心理教师交流学生心理状态,以助于学校更精确地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学生的心育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学校的相关心理辅导课程不仅对学生开放,还可对特殊家长开放,帮助学生家长掌握心理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方法,让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社会层面,职业院校应整合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上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来校开展心理讲座、论坛等活动,或是借助妇联、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之,以协同论为指导,构建多成员、多途径、多环境的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模式,对增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促进职校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昱.基于協同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心理矫正研究——以江西省某4所高职院校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5.

[2] 崔江婉.协同学理论视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3] 郑学琴.大学生多维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推荐访问:协同 视角 心理健康教育 职校 学生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